《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把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第一要务,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抉择,也是杭电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定盘星和必由之路。
坚持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使命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功能虽有所发展,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使命始终未变。大学由培养人才之需而生,并因此延绵千年。正如康奈尔大学校长弗兰克·罗德斯所言:“大学产生于学生对教学的需求。没有学生,可能会有研究院、学术研究中心,但绝不会有大学。”一所所国内外名校之所以声名显赫,并不在于拉动了多少GDP,也不在于发表了多少篇SCI文章,而在于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正因为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有了科学创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学校的发展中,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培养高素质人才置于核心地位,始终不渝地把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始终不渝地把人才辈出作为学校不懈的追求。某项具体的成果,可能会让学校扬名一时,但唯有培养的优秀人才,才能让学校的声名弥久不衰。社会公众之所以认为北大、清华、浙大是名校,就是因为他们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学校之所以宣传优秀的校友,就是因为他们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实力与成就。唯人才盛,方学校胜!
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到高校,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尊重自我,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势利导,力求教育优化效果;要做到尊重与约束相结合,在良性制度的约束下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我们必须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去。
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互联网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破惯性,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用互联网思维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互联网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平等、便捷、用户至上,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我们必须从学生体验的角度、以学生为本改革教育教学。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检验者。必须突破时空范围的限制,多方面聚集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做到线下教学线上便捷化,线上教学线下体验化,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赢。必须做好学生大数据建设,通过收集学生人格、学习、活动等各方面信息,借助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工作的平台化、交互化、群组化,努力打造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集聚、学生积极展现自我的教学平台,做到课堂交互化(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交互化(如慕课),实现群组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历史时刻,杭电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教改大家谈】薛安克: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作者:along 浏览数:2181 发表时间: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