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大学生】江鲔: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作者:along 浏览数:18123 发表时间:2020-05-20

      人物档案:江鲔,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他学习成绩优异,连续6个学期获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绩点排名专业前5%,并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曾获“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全国一等奖、“外研社杯”英语阅读大赛省一等奖,先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香港大学进修。实践经历丰富,曾任全球公益创业组织创行杭电团队队长、项目经理,运营的项目获创行社会创新创业世界杯中国总决赛季军、“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铜奖;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峰会,赴哈佛大学参加亚洲暨国际关系论坛。兼具文艺才能,曾获校“十佳歌手”大赛冠军、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十佳歌手。现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

提起校“十佳大学生”江鲔,你会想到什么?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男神般的存在”?的确,这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年轻人。他可以连拿6个学期的一等奖学金,顺便把公益项目做得风生水起;他可以在全国大赛上叱咤风云,也能高分拿下托福、GRE后摘得常春藤名校的橄榄枝;他可以走上国际舞台广交朋友,也可以一方讲台妙语连珠;他会吹萨克斯能弹吉他还懂钢琴,也热爱篮球敢于挑战潜水和跳伞……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及那少年模样的皮囊下保有的有趣灵魂。即便前路荆棘满布,他仍会怀揣热情,积极思考,永远于那千万人之中做独一无二的万里挑一。

做一个积极的行动者

江鲔从高中时开始接触模拟联合国,台上的他扮演着各国联合国官员的角色,呼吁全球各国共同面对、解决环境问题,义正辞严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出台”国际政策帮扶挣扎在温饱水平及社会、政治动荡中的国家。无疑,江鲔是个优秀的演讲者、呼吁者,也热衷于向大家分享自己内心的声音与态度,但实际上他更想成为一个行动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实践。

大学给了江鲔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的舞台。怀着长久以来对社会公益的热忱,以及渴望触发改变的决心,他加入了创行。从核心成员到项目经理再到团队主席,从创行选择接受江鲔到江鲔选择坚守创行,角色与责任的转换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行最吸引我的还是它提供的大量创业实践机会,通过参与创行的项目我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我坚信这些经验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创行的那几年,江鲔和团队成员运营了不同的可持续社会公益项目,改善弱势群体的生计。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盲盲仁海”项目。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帮助盲人群体无障碍地获取信息,畅通与外界的交流,让盲人也能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利。为了更好地与盲人互动,他们还培养盲人培训师甚至引入盲人程序测试员,不仅为盲人开拓了职业方向,也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服务水平。

江鲔和团队同样关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家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精细化废品分类回收体系,提高了废品的利用率,降低了不可降解废品对环境的影响及碳排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垃圾分拣人员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其工作强度。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将这群古道热肠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江鲔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着自己的热忱。在“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中,他检验了自己努力经营的成果,取得全国铜奖的好成绩。

运营项目和管理社团的经历也让江鲔对于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首先是能够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这不仅是缓和社团成员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为人处世的一剂良方;其次是学会取舍,作为一名优秀的社团管理者,要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团队成员,与其耗费众多时间与精力美其名曰提升集体凝聚力地大搞团建活动,不如在创立伊始就选择愿意与集体同舟共济的同道中人;最后是要开诚布公,团队内部每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职能失灵,面对问题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怕伤和气而不指错纠错。”

团队管理如同行路,你无法保证每次都能遇到宽阔平坦的大路。喜欢任何形式的思想交流、分享与碰撞的江鲔从未止步于完成项目的喜悦,而是对于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更深的思考,或许这是他能够走得更远更坚定的重要原因。

英语演讲让我连点成线

英语一直以来都是江鲔的优势科目,初高中时期,他便在英语公共演讲方面崭露头角并获得多项佳绩。进入大学,因为对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兴趣以及对英语公共演讲的热爱,他选择了攻读英语专业。

大一下学期,在“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杭电选拔赛中,牛刀小试的江鲔脱颖而出,顺利进入校队,开始为省赛冲刺。紧张的备赛让江鲔倍感焦虑,甚至一度萌生退赛之心,是同学的鼓励、老师的开导给了犹疑不决、自我否定的江鲔坚持下去的动力。他全身心地投入比赛,最终收获全国二等奖。

通过“外研社杯”演讲比赛,江鲔结识了一批同样热爱英语演讲的朋友,英语演讲工坊弄麦的创始人周丁益就是其中一位。在周丁益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弄麦杭州场的线下活动,以导师的身份传授演讲经验,和学员们一起发掘英语演讲的魅力。江鲔说,英语演讲于自己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回顾当初备赛时的举棋不定,他坦言“并不知道这些比赛能在未来给自己带来什么”,然而他也承认所有的这些经历都不会只是徒劳,“其实你每走一步都是在生命的地图中标下一点,这些点不会是孤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串联成线,最终勾勒出属于你自己的特殊轨迹。”

良好的演讲素养也为江鲔赢得了为团队发声的资格,他曾作为杭电创行团队参赛项目中英双语演讲陈述教练,并作为提问环节的主要答辩成员带领团队取得社会创新创业世界杯中国站一等奖的好成绩。他善于将演讲带给自己的提升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去,这又帮他获得了一个新身份——杭州新东方团队最年轻的讲师。同时,丰富的英文演讲经历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着江鲔的英文水平,这或许就是他专业课成绩独占鳌头,连续六个学期把一等奖学金收入囊中的法门之一。

2017年,再次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江鲔,多了几分成熟与自信,这一次他带回了众望所归的全国一等奖。“我给其他同学的建议是,你一定要去参加一次比赛,这样才会有强劲的推动力迫使你不断向前、不断进步。”

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时间赋予了世界一个无穷变化的维度,面对发展的洪流,江鲔希望自己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他渴望跳出安稳平凡的现状设下的舒适陷阱,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2017年1月,江鲔作为中国代表赴泰国曼谷参加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的亚太地区青年峰会,与各国代表、联合国官员共同探讨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要求、相关实施策略,并对泰国部分地区的初高中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评估各区域初高中教学现状及学生综合水平,针对现存问题拟定初步解决方案。这17项发展目标及其对于环境、经济、人文的强调让江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峰会的主题与他运营的公益项目的理念十分契合。这次经历也坚定了江鲔未来投身改善东南亚国家教育,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决心,让他对联合国工作产生了向往。

谈及如何通过严格的面试时,江鲔直言:“我在评估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运用了差异化趋势的分析方法,即找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点。我认真分析了参加这次峰会的代表们的参会原因,认为大家很可能会在面试过程中谈论对于联合国发展目标的认识以及联合国发展目标对于世界和国家的积极影响,并由此决定要把这些理念具体定位到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有血有肉的阐释。”

江鲔把这次面试看作一对一的演讲,他向面试官讲述了杭州市盲人的生活现状,以及自己如何通过项目成功帮助一些盲人走出困境。江鲔的策略很是奏效,面试官被他绘声绘色的讲述所感染,和他谈起了曼谷盲人同样窘迫的生存困境,“那时我想着自己的这次面试或许能够成功,因为我发现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开始从面试者和面试官拉近到两个平等沟通的人了。”

2018年初,江鲔又赴哈佛大学参加了亚洲与国际关系论坛,作为中国青年创业代表,与来自全球的参会者就社会创新创业展开交流讨论,从中看到了未来通过公益创业项目实现自己理想的可能性。

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江鲔有计划地孜孜不倦地丰富充实着自己。大四那年,他从社会的实践场回归学校与课堂,利用假期先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商务沟通与交际课程,在香港大学研修政治经济学,在杭电选修经济学、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初步学习了公共事务、公益创业团队管理中的部分核心知识。而选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丰富自己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为日后的非盈利创业团队的管理、运营方面的实践打好基础。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舞台上灯光流转,江鲔缓缓清唱一曲《蜗牛》,柔软的声音却有着撬动人心的力量。“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我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江鲔目光坚定,“希望几十年后,我能回到起点,回望走过的这一段时光,了无遗憾地说,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